[讨论]乞讨者,城市文明的伤
有朋友在做一本关于大学生的杂志,取材多以身边的人,事,物,选取乞丐的话题征求一下大家的看法谢谢回帖:) 春日的杭城,湖光潋滟,清溪纵横,烟柳画桥,花木扶疏。旖旎风光,美不胜收。湖畔,山间,桥端,游人如织,或陶醉于柳林风摆成浪,或迷失于溪涧淙淙,或沉浸于莲动渔舟。沐浴在春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优美。然而,一阵刺耳的嗓音打破了这片和谐:“先生,行行好,给点钱吧。” 这样的情况在杭州屡见不鲜。一群一群的乞讨者占据着杭城的大街小巷,旅游景点,正在成为杭城一道不能容忍的风景。他们大多穿着破烂,蓬头垢面,或盘地而坐,或沿街乞讨,更有甚者,拉住路人的衣服不放。不少人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也有人动了恻隐之心,扔下一元、两元硬币。 乞讨者,城市文明的伤。 杭州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美丽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精心打造的“休闲之都”也已初见端倪,慕名而来的游客数目逐年增加,近期的西湖休闲博览会更是吸引了数万游客。然而与此同时,乞讨者的数目也在逐年增加。他们占据着杭城的各大地盘,利用路人的同情心骗取钱财。 然而,是否有人了解过藏在乞讨者辛酸表象下的真实面目?据了解,乞丐主要分三类“职业乞丐”: 1,携带并利用未成年儿童向过往行人强讨、拉衣角、拦路、追逐等。此类乞丐一天下来少能赚二三十元,多则五六十。这种教唆行为不仅造成了对未成年儿童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去年以来,已有十几名乞丐因教唆未成年人强行乞讨而被公安机关拘留; 2,残疾人乞讨。这是最常见的乞讨者,他们或断手断脚,或从小瘫痪,以外表的可怜博取路人的同情。而据有关部门报道,残疾的乞丐在杭州多有租房。租金几百元不等。更有残疾的乞丐,在“业余时间”参与赌博,仅去年,公安机关就拘留了7名赌博的残疾乞丐; 3,伪装后乞讨。笔者就曾在街头见过惊奇的一幕:一脚患残疾的乞丐在收拾了一下行头,左顾右盼之后,居然利落的从地上站了起来,扬长而去。而他的身患残疾只能缩在脖子后面的腿却突然又“长”在了屁股下面!可想而知,那些经常只能靠双手撑地行走或者挺着大肚子的乞丐有多少是伪装的了! 乞丐在杭城如此横行霸道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去年以来,救助站积极主动的出动,已经救助了1万多人。并且宣布,救助站将以更积极的方式发挥其作用。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组织了劝导乞丐志愿者,经报名审选,128 名市民成为首批导志愿者。他们大多已退休,精力充沛,热爱杭州。他们活跃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旅游景点,看到有乞丐行乞就上前给他们吃的,然后耐心劝导其进救助站或者自己劳动。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的配合了政府打击乞丐的行动。 但是问还是存在着。在救助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大部分乞丐都不愿意进救助站,甚至 “一跑二哭三闹”。对于这样的行为,救助人员只好无奈地送给他们一些衣物,无奈地离开。这个问题引起了有心人的深思,为什么乞丐宁愿在街头行乞而不愿意进政府供给食宿的救助站呢?答案令人匪夷所思:救助站条件太差,不如行乞钱来得好赚。这句话充分暴露了乞丐好吃懒做的心理。在对待生活的方式上,他们选择的是一条和常人不同的道路。利用人性的弱点对其进行感情“催化”,进而在博取同情的同时将钱收入囊中,不费力,不伤神。这种行为满足的是个人的私欲,但势必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我们在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乞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到一些更为深远的事情?为什么这个乞丐在这个街头一待就是三四年?为什么小乞丐不愿意接受路人的帮助就救助站或者回家?为什么残疾的乞丐不进政府组织的残疾人福利院? 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这必然要求城市居民的素质也日益提高。乞丐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的瓶颈。在处理乞丐的问题上,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大力度打击,而不是用同情的眼光助长其气势? 乞讨者,城市文明的伤。[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0 16:38:08编辑过]
???????????
页:
[1]